演出日历

  • 上一月
  • 下一月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绘华夏风采 奏时代乐章“华夏风采——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评介
时间:2019-11-16 来源:厦门爱乐乐团
徐文正

  2019年11月1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陕西赵季平音乐艺术基金会、陕西省交响乐协会、厦门爱乐乐团主办的“华夏风采——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举办,这也是著名作曲家崔炳元先生继北京、天津、南京、西安、昆明之后举办的第八场个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崔炳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尤其是在交响乐创作方面成果丰硕,佳作不断。他秉承“让交响乐活在音乐厅”的理念,坚持写“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作品,做交响乐的“家常菜”,受到专家及听众的广泛好评。


  当晚的音乐会由序曲《九曲秧歌黄河阵》、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第三交响曲进行交响曲《献给云南陆军讲武堂110周年》、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节选、第二交响曲《成都》节选等五部分组成,曲目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整场音乐会就像一部巨大的交响乐,张弛有序,起伏跌宕,峰回路转,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原则,非常符合听众的审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选择是非常具有特殊含义的,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每个作品所代表的地理位置:陕北、江苏、云南、沈阳、成都,分别代表了西北、东北、江南、西南等,包括大半个中国的版图,用交响乐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的风貌,这在中国交响乐历史上可以说是首创,此次音乐会的曲目也可以称作新时代的中国交响曲,交响乐版的“我的祖国”组曲。


  作为音乐会开场的序曲,《九曲黄河秧歌阵》显示了一个不凡的气势!乐曲采用陕北音乐素材,由欢腾热烈的气氛开始,经过中间的舒缓悠扬,逐渐推向恢弘的高潮。作品对民歌素材的运用颇具匠心,如何使原本方正封闭式的民间歌曲交响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果仅仅运用原民歌在不同乐器之间循环演奏,加上其他乐器的伴奏而形成的改编曲已经不适应交响化的需要,若要既保留原民歌风味又适合交响化的展开,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桥梁。崔炳元经过长期的探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对原民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扩充与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结构增加作品的张力,不仅使得原民歌的特色加以保留,且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音调,造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民间打击乐的运用更增加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以及欢快热烈的气息,铜管的运用也是此作品的一个特色,为作品增添了雄浑的气势;弦乐悠长的旋律加上管乐色彩绚丽的和声让作品充满画面感,最后短小的快板段落不断重复着一个具有动力感的动机,这个动机在不同乐器组织间来回流动,引出了两名唢呐演奏员站立起来吹奏出一个高亢嘹亮的乐句,使欢腾热烈的气氛更加高涨,站立起来令唢呐更加具有了一种穿透力,而且作为一种行为,也突出了作品的民族气息。


  在人们还沉浸在热烈的黄土高坡之时,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将人们引到了姑苏城外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作曲家应苏州交响乐团委约而作的一部以苏州这座城市为题材的交响音画。题目取意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中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句子,描写的美丽的苏州城的人文及自然景色。作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慢板),描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的水乡景色,音乐素材选自昆剧《牡丹亭·游园》片段,主题在木管乐器的引子后,分别由长笛、小提琴、大提琴上奏出,优美舒缓,高雅清秀;第二部分(小快板),描写“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市井风俗,音乐素材来自评弹中三弦与琵琶的个性音调,清新活泼,生动灵活;第三部分(较慢的行板),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将前两个部分素材进行融合,描写了“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情感,独奏大提琴以悠长而又带伤感的乐句形象第表现了“乡思在渔歌”的情思。


  此作品中,作曲家丰富老到的手法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产生了色彩斑斓音响,尤其引子部分乐器组之间的交融和连接具有的水墨画效果,随后的发展更是引人入胜,作曲家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展衍的手法展开乐思,好似漫步姑苏城中,满目美景尽收,耳畔是富有江南风味的小曲儿,大提琴拨弦演奏的苏州评弹别具风味,充满江南气息。


  随之而来的第三交响曲进行交响曲《献给云南陆军讲武堂110周年》则将刚刚入耳的柔美气息一扫而空。作品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小号独奏和弦乐声部高音区及中低音区的和声式进行构成的引子将听众带入久远的回忆,随后小军鼓由弱到强的敲击则唤醒了人们警惕的耳朵,一段由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军歌《云南首义纪念歌》为素材构成了旋律在乐队各个声部之间穿插进行,这种肖斯塔科维奇进行曲式的手法在此地用的非常恰到好处;副部素材来自《滇声》,由铜管声部奏出;展开部是一种插部式写法,分为两大部分,以新的主题素材及慢板和急板构成,向听众展示了云南讲武堂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再现部以长笛和圆号奏出引子的主题,并从木管声部开始的赋格段,将前面的素材再次展开,造成了一种此起彼伏、前赴后继的效果,同时也引入体现时代的新主题并变奏发展,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敬意,最后在壮丽的“黄钟大吕”中结束全曲。


  下半场由两部重头大作: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第二、四乐章和第二交响曲《成都》第五、七乐章的构成。

  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所作曲家应沈阳交响乐团委约而创作的以沈阳市为题材的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二乐章“‘九一八’祭——抗日英灵的挽歌”是一首为弦乐与竖琴声部而作的作品,采用变奏曲与三部曲式的混合结构。关于这个乐章,作曲家曾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伟大音乐作品中都有对英雄的礼赞,记住历史不是强调仇恨,我更希望通过音乐缅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灵。”


  作品开始由弦乐组奏出一个葬礼进行曲般的乐段,好似人们在为遇难同胞默哀,旋律节奏缓慢,音乐在悲痛中蕴含着一股抗争的力量。随后这个乐段经过不同乐器、不同音区的八次变奏,从各个层面表达了乐思,在第四变奏中出现了一个坚定的动机,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推动力的因素,随之而来的变奏五、六则用弦乐四重奏方式奏出,更是具有一种深沉、压抑而又蓄势待发的力量;第七变奏再次出现了第四变奏中“坚定”的音型,并引向结尾。作品细腻地表达了对英灵的缅怀,在首演时即是观众反响最强烈的部分,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随后,乐队演奏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沧桑与振兴——为老工业基地而作”,将听众的情绪又带入一个激昂奋进的氛围之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若要不受欺辱,唯有奋起直追,努力超越,这也是本乐章要表现的内容。作品由沧桑、振兴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沧桑”是一个小型的复三部与变奏的混合结构,开始即出现了一个由连续小二度、纯五度上行音程构成的极富个性的主题,由圆号、弦乐及全体低音声部三次进行之后,经过小号与长笛的连接过度,由弦乐再现,回顾了沧桑的过去。

  铜管号召性的音调将作品引入“振兴”段落。弦乐奏出坚忍不拔、顽强前行的主题,极具力量感,表达了人们奋进的精神,之后由铜管声部奏出昂扬奋进、步入辉煌的对比主题,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在尾声又出现第一主题的素材,由全体管乐及管钟等打击乐器奏出,全曲在壮丽辉煌的全奏中结束。


  同样是为一个城市而创作的由七个乐章组成的第二交响曲《成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这从本场音乐会所展示的两个乐章中可以一见端倪。


  第五乐章“三国圣地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而创作,展示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这是一个形象地表现战争场景的乐章。乐曲开始即由中国大鼓发出震天的敲击,长号低音区发出呐喊,营造出了惨烈的战争气氛,随后大提琴齐奏出一个骚动的段落,仿佛是大战前各自的排兵布阵,紧接着乐队全奏出快板主题,在打击乐的有力配合下,展示出一幅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中段的柔板是一个对比性段落,弦乐用弱力度奏出一个持续的音型,好似站在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的战场上发出的感慨;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但从情绪上来讲,比第一段更加紧张激烈,在小军鼓连续密集节奏的敲击背景下,小号奏出战争主题,长号、圆号予以呼应,结束处铜管声部用滑音方式发出强烈的“呐喊”,木管与弦乐紧密的三连音进行,中国大鼓再次发出震天的敲击,进入散板,乐队全奏达到全曲的高潮。

  第七乐章“都江堰三赋”是一首壮美的颂歌!作品采用了一个“漫步动机”的旋律作为一个纽带将描写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个部分(三“赋”)连在一起。分别用了流动性、歌唱性以及激昂性的音乐展示了都江堰三个不同地段的景色,其中木管轮流奏出的小三和弦加外音分解进行流动的音型、弦乐歌唱性的旋律、中国大鼓等打击乐奏出有力的节奏等非常激动人心;中间部分,圆号奏出了空旷悠远的旋律,好似一个穿越古今的画面出现,同时也是象征着都江堰工程的浩大,好似对这个人间奇迹的俯瞰,铜管奏出高亢的旋律,在木管呼啸的音型时隐时现,恰似一朵朵不断飞溅的浪花,而弦乐宽广、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则表达了作曲家内心对这个工程的歌颂和对古人的由衷敬仰。随着织体的不断加厚,和声张力逐渐增强,将情绪推向高潮,在雄伟辉煌的乐队全奏中结束全曲。


  这场音乐会展示了作曲家崔炳元极强的掌控交响乐队以及对作品风格把握的能力。作品题材广泛,引领听众从陕北黄土高原九曲秧歌黄河阵出发,转道尽枕河的姑苏人家、彩云之南的讲武堂,再远去白山黑水的老工业基地沈阳,最后落在巴蜀都江堰。从作品的风格来看,几部作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每部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民间音乐风格,这不仅表现在旋律进行中,更是深深扎根在音乐发展的思维方式中,通过一阵阵具体的音响传达给观众的是中国悠久的文明之声。在交响乐语言的选择上,他结合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欧洲传统交响乐的方式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具有浓厚黄土气息的语言风格,我称之为“黄土”味道。这种味道在作品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时出现的一个个浓重的音响集团,体现在配器上就是几种音色接近的乐器运用密集排列法奏出的集合体,节奏有时宽广有时急促,纵向有时是同节奏有时则是交叉,形成的一种特殊音响。这种音响有时是一个单独出现的个体,更多情况下是群体出现的集团化音响,在每个作品中几乎都会出现,是崔炳元交响乐作品的一个特殊符号。


  整场音乐会的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当下的描写,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作曲家将这一切都凝聚在一个个鲜活的音符之中,构成一篇篇优美深情的乐章,描绘了绚丽的华夏风采,奏响了辉煌的时代乐章。



2019年11月15日

作者简介:徐文正(1967年9月——),博士,温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微信订阅号
微信购票小程序
抖音账号
购票热线 0592-2072131
乐团地址:厦门市思明区莲花北路4-1号 | 电话:0592-2072131(票务)、0592-2072130(演出部)、0592-2915887(办公室)
传真:0592-2072307 | 邮箱:xmpo@xmpo.org | 招聘邮箱:zhoux@xmpo.org
备案号:闽ICP备14001374号 /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745号